品鉴“心境”的同时,也在自我审视探寻,原本想像中感觉应是高山流水空谷寻幽,却不料实际上是忙乱一团中感受跌宕起伏,难以言尽。逢岁末年初,遇到了许多没有预见到的杂事,心绪难免感觉纷烦,好在2018即将结束之际,忽然“心境”也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来到我的面前,瞬间感觉汇集了整年的欣喜,由衷感谢新茶网。每次遇一款茶,都心怀“敬畏”,随着茶路渐行渐长,对品鉴更慎,越发不敢妄言,这种“心境”要得不要得呢?
首先看外观:茶饼外包装采用类似宣纸的棉纸,廖廖数笔,文人雅士现其轮廓,修竹孑立略见其形,重墨心境力透纸背,观其形品其意,透着浓浓的古风雅韵,沿续着一任茶的包装风格。外观显得持重雅致,看着就想收而藏之,终究不忍拆敌不过忍不住拆,即拆之则品之吧。
背面的折叠很规范,2018年6月才出厂,边拆边可惜,总不由的试想若干时日后可能的味道与感觉,却不知不觉间,被淡淡的蜜香侵入了。裸露的茶饼略显灰绿,压制得很紧实,饼面不太平整,最直接的印象是这茶饼叶片上的毫真多,感觉一缕缕毛绒绒的茶叶条索就被生生压到了一起。但遗憾的是,由于开拆时屋内光线原因,没有拍出茶毫密布的特写。
实际品鉴:一方面为了慎品慎评,我先后品过三次后才开始着手记述自己的感受;另一方面,感觉辞旧迎新之际到来的小确幸,急切地想与更多茶友分享,所以也与茶友共品过,并分出不少。
独自品饮时,拿出150ml龙泉青瓷盖碗,7.5克茶量(直接电子秤的秤盘充茶荷),矿泉水、白瓷品茗杯。净手、烧水、温杯,开泡。撬开从边缘看进去,茶饼压制的层次分明,内层料略显细碎,淡淡的花蜜香,青味不显。
醒茶一遍直接热嗅,香气淡雅不浓艳,挂杯持久。第1泡,约10秒出汤,2-4泡,皆5、6秒间,汤色从淡黄到金黄,茶汤中毫毛恣意游荡,影响了汤的通透,却带来了更鲜爽的口感。茶汤入口,略显苦也略带涩,到舌面铺开再进喉,便既无苦也无涩,随即生甜、生津,顺滑着下去了,感觉不错。
从5-9泡,10-30秒出汤,汤色渐转淡。我泡茶一直注水较柔,每注水皆是定点沿碗壁缓流慢注,所以汤感一直比较稳定(关于注水在跟朋友交流中获一小心得:前几泡沿碗壁注水找出水口背面点,后几泡注水点渐渐挪至盖碗出水口,既延长了冲泡次数保证了茶汤口感,也避免了因过早直冲茶造成茶味前浓后淡,可以借鉴)。这几泡茶汤入口后一直保持回甘快、生津好、杯香久、茶汤顺滑,数杯后背才微汗,没有特别霸气的感觉,想来也正契合心境之意。由于我出汤一直不喜用滤网,所以茶汤入杯带了些细渣,同时新制茶存放时间较短,茶叶内含果胶释放不多,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,应该不是茶中有杂质,特此说明。
第10-12泡,闷泡1-3分钟,汤色返深,口感依然比较稳定。到13泡闷了5分钟,尝了下,也没到寡淡的地步,但也喝不动了,仅拍照留念。
最后看叶底:叶片鲜活,韧度较好,叶型总体较细碎,明显采用了切叶拼配工艺,其中时不时又会露出个别大而完整的叶片。新叶较多,夹杂一些老叶和梗,总体用料级别较高,茶叶较嫩。
总评:采用拼配工艺,茶叶嫩度好,用料级别较高,耐泡度较好,虽是新茶,但整体苦涩度低,青味淡,入口回甘快、生津不错,口感比较稳定。厂家可能是有意拼配而追求“物随心转,境由心造”的感受,但我在近期略显焦躁的工作生活之余,总觉得这款茶韧度有余,霸气不足,层次不够丰富,不知存放若干年后又会带来怎样的意境?所以,在这样的心境下,感觉这款茶的价格偏高,还望商家见谅,纯属个人意见,也是本人的实际感受,供茶友参考。实在汗颜,虽品饮数次,心境之妙仍未完全体会,可能真是需要我静下来在闹中寻幽……